剧情介绍

  最近,在萨特的遗稿中发现了一部电影剧本手稿,这便是一九五八年由好莱坞的约翰·哈斯顿导演,蒙哥马利·克利夫特领衔主演,萨特编剧的二流电影《弗洛伊德》。值得庆幸的是,这部手稿没有因为电影的不成功而被萨特毁掉。现在人们可以通过这部电影剧本进一步了解萨特对弗洛伊德的具体看法如何,特别是因为这部电影在上映时应萨特的要求没有打出他的编剧的名字,很多人还不知道是出自他老先生的手笔。
  萨特为什么不想让人知道是他写的呢?原来是这样的:一九五八年约翰·哈斯顿来找萨特,请他写一部《弗洛伊德》的电影脚本。萨特答应了,先写了一份长达九十五页打印好的提要出来。哈斯顿看了以后认为满意,请他继续写拍摄脚本。可是这个脚本太长,如果要照这个本子拍戏,恐怕要拍上七个小时的电影,一般没有受过严格的智力训练的观众,可就受不了了。第一稿没有通过,哈斯顿请他删改。可改出来的本子依然冗长。哈斯顿要他再改,萨特坚决不答应。最后,要开拍了,萨特无奈只好又改,只是要求在上映时不要打出他的名字。
  这不禁令人奇怪,为什么哈斯顿一开始要找萨特写弗洛伊德呢?他知道,萨特本人对于弗氏及其学说是出名的冷淡,并且根本不承认弗氏的无意识说,至少他认为这个提法不确。他曾提出过自己的一套所谓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用以补充和改造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不错,萨特也曾写过几部剧本,这些剧本也搬上了银幕。但是,他写的剧本,一旦拍成电影就很可能是一大篇哲学演讲式的说教,使一般观众难以接受。然而,哈斯顿却偏要去找他,而他居然答应了。
  尽管萨特不喜欢弗洛伊德,但是,平心而论,这个电影剧本虽然没有吹捧弗氏,倒也不见得有十分的敌意。对两场主要的戏,萨特都花了笔墨和功夫。第一场戏讲的是弗洛伊德在他一生事业的前十年摸索精神分析的目的和治疗方法。这十年,弗氏制定了,或者说发现了自己的明确目标是要尽力摆脱他人的影响。萨特描述了正在探索前进道路的弗洛伊德是如何竭力摆脱西奥多·梅勒特、约瑟夫·布鲁诺和讨厌的威廉·弗里斯这些人对他的包围和粗暴干扰。尤其对弗里斯这个人,萨特把他说成是一个魔鬼,而众所周知,这些人都是弗洛伊德的朋友、同事,特别是弗里斯,更是他的亲密朋友。在第二场里,主要表现了一大群患歇斯底里症的女病人,她们接受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治疗,有的获得了痊愈。最后,弗洛伊德还是弗洛伊德,一个步入中年,深感孤独的人,一个没有神,没有父亲的存在主义英雄。总的来说,萨特笔下的弗洛伊德,不仅是一个具有同情心和科学头脑的医生,而且是一个因为不肯承认有弑父心理而深感苦恼的人。同时,弗氏对奥地利的反犹思潮也显得忧心忡忡。在另一方面,弗氏被描绘成一个非常严厉的人,萨特说他有时有点象斯大林。在诊所里,他随时准备为采取最残忍的治疗方法进行辩护,而用最后的成功来证明其善意的初衷。他对那些维也纳的中产阶级死硬派进行报复,揭他们的丑,这一点似乎也表明了萨特本人对法国资产阶,级的仇恨心理。
  上述这些,当然在拍电影时都被删掉了,所以这个剧本就更值得一读。目前这个剧本已被译成英文,其中收入了萨特写的第一稿全文和第二稿的部分场景。全剧分三幕,每组镜头都无一例外地表现出弗洛伊德这位精神分析大师的自我创造,无疑,这也是萨特的存在主义对精神分析的改造。对于弗氏的精神分析疗法无论是喜欢还是嘲笑,从来还没有人象萨特这样把它写成一部具有丰富内涵的剧本。

评论:

  • 东会欣 7小时前 :

    黑白影像和古典主义风格相结合。一定有一种信仰,是会绵延传承下去的,它们如海浪滚滚无绝期。

  • 彩杉 8小时前 :

    有用即可为所用~~【如鹤一般活着固然好,但像沾满了污泥也来者不拒的兹山一样,也应该是有意义的吧】

  • 公羊和玉 7小时前 :

    Jai Bhim (斗争万岁),印度宪法之父、贱民领袖安贝德卡尔博士提出的斗争口号,成为追随者们见面打招呼的用语。豆瓣的译名常让人误解为主人公名字。

  • 僪梦槐 9小时前 :

    太牛逼了,看看人家印度这电影,全程2小时40分钟我甚至都不舍得暂停一秒钟。印度是有它的缺点,但是更需要有人说出真相,这样才能反思,才能在微弱中有所改变,哪怕一点点也好。结合今天看到的某大导演要拍史诗级英雄片的消息,也就只能苦笑一下了。

  • 妍倩 6小时前 :

    这选材也太好了。虽然情节还是寻常拍法,更细致处根本无从顾及,显得异常浅平,但它阐释的是千帆阅尽后和启程前的两种选择和视野,这实在是拍不尽的母题。(也很好哭)其实要多拍点鱼就更好,不然显得导演利用鱼的功利心也太重了。

  • 历水冬 4小时前 :

    原来他们那也有JC任意拘捕屈打成招的恶性事件,然而电影并没有拍成一部一般意义的爽片,弱者并没有使用简单的暴力去反抗,相反,他们选择了最难的法律武器去维权,幸运的是法律最终真的保护了他们——“贱民”们,或许这就是法治最大的魅力吧。

  • 乜悦远 5小时前 :

    充满诗意的风物志也是人物志,对东亚儒学 士大夫之类刻画深入浅出,反思多于批判,让我想起前些年《沉默》和《思悼》(和兹山一个导演。个人印象最深的还是片子前期丁若铨在昌大/兹山人身上发现的大道至简,结尾昌大全家望着远处的兹山岛,镜头逐渐推进,真就“此心安处是吾乡”

  • 厍昊伟 3小时前 :

    震撼、愤怒、敬畏,印度在很多人眼里依然落后贫穷充满犯罪,但这个国家敢于正面自己的缺陷,总好过一片歌舞升平,把肮脏龌龊埋葬隐藏。

  • 卫宏 3小时前 :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从一开头的小船镜头就让这部黑白文人电影蒙上了一层孤独感和无力感。一个倾心西方妖学的遭贬儒生邂逅了一个向往功名的小渔夫,双方从互相不理解逐渐完成人物弧光,圆满地从两个方向讲了这么一本书的产生的小故事。真是没想到是韩国人阐述了中国文人情怀,那段汉诗令人感动#

  • 双彤雯 2小时前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感谢这些伟大的人把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 季修为 5小时前 :

    警察破坏法律,法官遵纪守法,律师天神下凡,简直狗屁不通~

  • 吉俊茂 2小时前 :

    控诉还是很有力的,审犯人的暴力也是全篇幅展现血腥

  • 卫浩涛 4小时前 :

    不能像弟弟一样成为哲学家或者建筑学家,想成为一个生物学家还不行么?

  • 伯芦雪 7小时前 :

    我来说句大实话吧,这部电影的气质跟黑白色调一点都不搭

  • 家钊 9小时前 :

    印度电影女主角开演半小时才登场很常见,但男主角快半个小时了才露面的印度电影,我是第一次见。一度以为我看错了片子,抗过前半小时的铺垫,后面越来越精彩。又是根据真是事件改编,低种姓成年人呆滞的目光和孩子们天真的眼神看着让人揪心,数次鸡皮疙瘩and数次热泪盈眶,Suriya最近的片子也开始走印度良心路线了?

  • 卫慧 4小时前 :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赤裸裸展现了印度种姓制度的劣根、强权体制的阶级压迫。不作任何渲染的镜头下,是纯粹而可怕的野蛮暴力,是单纯善良的劳动人民手无缚鸡之力的悲哀。

  • 宿迎荷 2小时前 :

    晦暗之世,外王处处碰壁,内圣湮没无声,读书又究竟有什么用呢

  • 婧彦 9小时前 :

    有更多可挖掘的人物事件

  • 伟沈静 0小时前 :

    印度电影打动我的总是题材,而非美学风格。看完本片心里很难过。印度固然有极其愚昧野蛮的一面,但起码其精英阶层是愿意认同并且努力拥抱支撑起现代文明社会的柱石的,所以这个国家是充满活力且大有希望的。

  • 乐正月天 9小时前 :

    这何尝不是一种悲哀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